为30万冤魂奔波,36岁饮弹自尽:她的名字,不该被忘记

1

我是脆皮。

昨天刷到了一个热搜,恍如隔世。

漫天的娱乐新闻之下,那个名字很快消失。

鲜少有人在意:18年前的昨天,有一位女士在荒芜的公路上,饮弹自杀。

她,是一个出生在美国,与南京“毫不相关”的女孩。

她,也是第一个向西方社会披露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的作家。

她,为了无辜惨死的30万同胞,到处奔走鸣冤。

她,也情绪崩溃地说着“我不知道被什么组织盯上了”。

饮弹自尽时,她年仅36岁,儿子不过两岁。

她的父母每天都在问自己:“究竟她为什么要自杀?”

不知道问了多少遍。

答案是,没有答案。

是目睹了他人的苦难、是内心中关于正义的不甘?

是夹在信封中死亡威胁的两枚子弹、还是那看不到光的黑暗?

她照亮了黑暗,却也被黑暗吞噬。

她,就是张纯如。

她的故事值得被永远记住。

2

2022年7月,南京玄奘寺冲上了热搜。

一位名叫吴啊萍的女人,在玄奘寺里供奉了6个人的牌位。其中5名,是南京大屠杀的日本战犯。

一时惊起千层浪。

这是南京,这可是南京啊!

吴啊萍很快被抓,但很多人忽略了,她供奉的还有一位,是位名叫 “华群”的女士。

后来才知道,华群就是明妮·魏特琳。

美国传教士,也是在南京大屠杀中庇护了数万难民的金陵女子大学教授。

她的日记和拉贝日记一样,后来都成为了南京大屠杀的铁证。

而张纯如的故事,或许也可以从她开始说起。

张纯如,出生在美国一个高知家庭。

父亲是物理学博士,母亲是生物化学博士,但这样一个理科家庭里,却长出了一个心思细腻、酷爱写作、渴望着做一名优秀记者的张纯如。

她第一次知道“南京”,是从她移居美国的外公外婆口中。

听他们说过很多残忍的描述,可当在展览中真正看到了南京大屠杀的照片时,她还是被震惊了。

被砍掉的头颅,割开的肚腹,被欺辱的女性,这些都毫无遮掩地呈现在黑白图像上…

那些照片,就是最直白的罪行铁证。

可让她崩溃的是,她去了她能找到的所有图书馆,去找了老师、翻阅了世界历史资料,但除了找到了《魏特琳日记》外,找不到任何的记载。

这段历史在此时的西方,没人知道。

张纯如又气又震惊,她决定做些什么,于是第一次回了中国,来到了南京。

她走过了南京的各个“屠场”、走访了上百位幸存者、甚至还找到了当时在南京屠杀的日本战犯。

砍头、活埋、活焚、分尸、强奸……她把所有采访资料都录了下来,一遍遍的听那些悲惨的经历,一遍遍的翻阅那些历史资料。

那三年,张纯如每天都面对着这些。

她经常被气得发抖,体重锐减,噩梦缠身。

但听得越多,看得越多她越坚定,她一定要为那些无辜惨死的人发声!

1997年,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出版。

这是第一部全面记录日军对南京城暴行的英文著作,在美国引起强烈轰动。

而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她甚至不顾日本右翼的死亡威胁,奔走在各地进行签售、演讲。

就如宿命一般。

整整60年,两个女人在不同的时空里,为了同一批人战斗。

60年前,魏特琳面对着南京沦陷,几次拒绝撤离,坚定留下设立安全区,直面残暴的日本战犯,就为了能少一个人被伤害。

而60年后,一样从伊利诺伊走出的张纯如,在看过魏特琳日记后,来到了南京,用笔做枪,将日本罪行一笔笔写出,就为了让世人多一个人知道那年的南京发生了什么。

6周,42天,集体屠杀28起,零散屠杀858起,强奸和轮奸20000余起,300000人被屠杀,平均每天就有近一万人死亡。

60年,两个人,两本书。

她们要的是,那些数字被记住,那段历史被记住。

因为忘记大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

其实,南京大屠杀之于张纯如,有多少联系呢?

她虽是二代华裔,但甚至在那之前都没来过中国。

她有着光明的前程,美好的未来,但凡她如很多人一样,对这段历史选择漠视。

可在世界这个熔炉里,纵使是非善恶美丑交织,总还有人坚守着内心的正义与良知。

总有人成为逆境、黑暗中的孤勇者。

勇往直前、无所畏惧,为正义而战,为苦难发声。

3

可或许是宿命吧。

真正走进过那段历史的人,或许再难走出来。

日军屠城第二天,魏特琳在日记中写道:“又有许多神情惊恐的妇女来了,日本兵不断光顾她们的家……”

这样的事,每天在南京城都在上演。

魏特琳自责自己救不了她们,每天面对巨大的刺激,她精神崩溃,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最终被送回了美国。

可仅仅一年,她就选择了自杀。

而几十年过去了,张纯如也如她一样饱受折磨。

当书刚发布时,张纯如就不断接到日本右翼的威胁电话,在一封信里甚至收到了两枚子弹。

她回家都小心翼翼,不停更换手机号码。总觉得有人在跟踪自己,屋里也被装了窃听器。

她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三年的深挖写作,让她再也走不出那场巨大的灾难。

她没法吃饭、睡觉,她说:“只要打开电视,屏幕上全是战争中小孩子被残杀的景象…”

最终,2004年11月9日,她独自开车离家,在偏僻的公路上,饮弹自杀。

她在遗书中写道:

“我曾认真生活,为目标、写作和家人真诚奉献过。”

“但你们不会希望一个人在她的余生,如行尸走肉般活着。”

满是心酸。

我想起了鲁迅的一句话:惨象已使我⽬不忍视,流⾔尤使我⽿不能闻。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张纯如“爆发”了,她用文字作子弹鞭挞着世人的良心。

但最终,张纯如也选择了死亡,把自己永远地留在了那段故事里。

太宰治《候鸟》里写过:“太敏感的人会体谅到他人的痛苦,自然就无法轻易做到坦率。”

对人性的失望,对正义的不甘,对受害者的共情……或许是这一切叠加,摧毁了敏感的她。

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

但善良的人总会为他人的苦难痛苦不堪。

而那些真正的凶手,却在漠视历史,自私光明地幸福着。

4

在记录南京大屠杀的故事时,张纯如写过一句话:

“每个人都会死两次,第一次是肉体死亡,第二次是从记忆中消亡。”

如今,这句话同样被用来纪念她。

在魏特琳在密歇根州的墓碑上,顶部醒目地刻着四个汉字:“金陵永生”。

而在位于美国旧金山的海外抗日战争纪念馆,专为张纯如开设的那间阅览室里,也写着三个词:“power of one”。

一己之力。

一己之力,可以撕开肮脏的遮羞布,为无言者请命。

一己之力,可以改变世界、掀动骇浪。

如今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外,伫立着张纯如的雕像这像是一种守护。

生与死,她都用生命在守护着那30万人的尊严。

她点燃了一支火把,将它传递给了全世界。

纵使她已离开,我们也不应让这火把熄灭。

如今幸存者的数字越来越少,这么多年过去了,日本右翼依旧在想方设法的歪曲、抹去历史。

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先辈们原谅。

但如果连我们自己都忘记,那谁还会尊敬历史?

如果连我们自己都漠视,那张纯如们的努力又算什么?

如果可以,有机会去趟南京吧。

去看看那些故事,去记住那段历史。

我们生于和平,但绝不可安于和平。

铭记历史,才能警钟长鸣。

-END-

大家好,我是脆皮, 一枚新晋奶爸,创业公司高管。去过很多城市,也曾在路边练摊。现在只想和你说最真的话,持续成长,不断精进。

为30万冤魂奔波,36岁饮弹自尽:她的名字,不该被忘记
  • 桂林走出去的这几位明星,一个比一个漂亮!你认识几个?

    桂林从不缺乏美更不缺乏美女来一起看看咱大桂林都出了哪些女明星1、欧阳夏丹央视女主播一直是人们谈论的焦点,而作为女国脸之一的欧阳夏丹近年来更是《新闻联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自26岁进入央视,成为当年新栏桂林走出去的这几位明星,一个比一个漂亮!你认识几个?

  • 18岁到53岁的朱丽倩旧照片:见证一个迷妹从痴恋到坚守的爱情之路

    朱丽倩,1966年4月6日出生在马来西亚槟城,1984年她和姐妹参加当地的“新潮小姐”选美获得季军,在1986年时认识了偶像刘德华。那时的朱丽倩才20岁,歌坛巨星刘德华去吉隆坡参加活动时意外认识了女粉18岁到53岁的朱丽倩旧照片:见证一个迷妹从痴恋到坚守的爱情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