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小知识:清代治河的重要人物——靳辅与陈潢,认识清朝的一些能吏
靳辅与陈潢治河 何本方
康熙十年(1671年)一个夏日的傍晚,一位官员漫步在邯郸吕翁祠。蓦地,一首墨迹未干的题壁诗映入他的眼帘:“四十年来公与侯,虽然是梦也风流;我今落魄邯郸道,要替先生借枕头。”字体隽逸,情趣盎然。他不禁心中一动,立命家人寻访这位怀才不遇的题诗人。当晚,两位新知促谈终夜,十分投契。这位官员名叫靳辅,题诗人名叫陈潢。
靳辅属汉军镶黄旗,国子监官学生出身,历任京官,这年六月升转安徽巡抚。赴任途中,经过邯郸,巧遇陈潢。陈潢,字天一,号省斋,浙江钱塘人,白幼聪明好学,喜读经世致用之书,屡次科考不中。这次游学京师,南归路过邯郸,在吕翁祠题诗抒怀,不料得会靳辅。相识之后,最初靳辅延请陈潢教自己的两个儿于读书,后来陈潢就成了靳辅治河的主要助手。
靳辅像
清初的黄河是夺椎河河道经苏北入黄海的。淮河河道当然容纳不了两河之水,加上黄河泥沙的淤垫,使河道高于地面,一遇夏秋水涨,往往泛滥成灾。明末清初,战乱频仍,河防失修,为害愈烈。清顺治帝在位十八年,就有八年发生较大河患;康熙前十五年,几乎年年有河患。康熙十五年(1676年),黄河下游大堤多处决日,黄水灌入洪泽湖,清口淤塞,淮本无出路,冲毁高家堰堤坝,淮扬七州县一片泽国。更加严重的是,黄水泛滥,使运河淤垫,漕运阻断,威胁京师及北方军队的给养,朝廷震动。好在此时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事已在东西两线(闽浙、陕甘)取得胜利,中央控制住了局势;江南财赋重地全部稳定下来,经济状况大有好转。于是,“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书宫中柱上”的康熙皇帝决心治理河患,他选任精明能干,实心任事,颇著政绩的靳辅为河道总督。
次年暮春,靳辅受任新职。他虽然感激康熙帝的器重,但也为黄、淮、运河的破弊现状而发愁,况且河务繁难,诸事掣肘,前任己因办理不善而革职,自己有把握吗?陈潢看出了靳辅的担忧,便慷慨陈词:“河久失治,必有人起而任之,膺斯任者,非公莫属”,“但能实心任事,则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并保证尽平生所学,全力辅佐靳辅,一席话使靳辅“瞿然自惊”,顾虑顿消,慨然赴任,
到任伊始,靳辅、陈潢随即乘船从黄河河口溯流而上,亲自察湖堰,视闸坝,勘水情,测地势;访问乡绅耆老,征询工匠夫役,一言可取,一事可办,便欣然采纳。每到晚间,则秉烛查阅典籍,共商治河方略。只用了三个多月,便拟定了大修黄河的方案,写成八篇奏疏上报。几经讨论修改,是后由康熙皇帝批准施工。在等候批准期间,靳、陈即已着手堵决疏淤,以通当年漕船,既救了急,又积累了经验。
靳辅和陈潢十分重视前人的治河经验,对元代贾鲁、明代潘季训的治河理论都作过深入研究;在技术上继承了潘氏的“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筑减水坝等法。他们并不泥古,结合实际,广采众议,又有创新。在治河指导思想上,他们提出必须视黄、淮,运为一体,通盘治理;治河必须中游(河南)、下游(江苏)并重。摒弃了“重运轻黄?,专事堵决,治标不治本的看法和作法。他们抓住黄河挟沙量大的特点。认为治河无一劳永逸之策,主张时时慎守河防。这些看法都北前人和当时的反对派来得高明。在施工技术方面,也有改进和创新。陈潢发明开引河法,使决口不堵自灭;创放淤法,能固堤造田,变沙害为沙利;刨测水法,用河水的横切面积乘流速以求水流量,为工程提供准确数据,集前人经验,修综合性防治大坝,以适应多种情况的不同需要;此外也采用了建埽(sào),植柳坡等传统固堤方法。这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古代水利科学。靳辅留下的《靳文襄公奏议》,《治河方略》、陈潢留下的《治河述言》(由张霭生整理),都成为研究我国水利史的要籍。
靳辅、陈潢治河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康熙十六年到二十二年(1677年至1683年),历时七年,在此期间完成了大修工程和增修工程,使黄河复归故道;第二阶段从康熙二十三年至二十七年(1684年至1688年),历时四年,以主要力量解决了运河通航
问题。十一年间,征调了成千上万的工匠伕役,日夜施工,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 ‘
在治黄工程方面;首先疏挖了下游河道,从清江浦经云梯关入海,挑挖引河近三百里,用河土筑堤,填堵大小决日,险工层出;其次修筑了黄河中游(河南段)堤坝,控制濉、湖诸水入黄,助黄刷沙。在治淮工程方面:先堵翟家坝决口,使泛滥后的九河重归一水,再筑断高家堰决口三十四处,确保淮水入黄,使高邮等淮扬七州县免除洪泽湖水患。在运河工程方面;一开永安河,弃深就浅,高处筑堤,以通漕运;二改运口,将运河入黄河的河口由清口改到七里闸,移低就高,避免黄水倒灌,除运河每年清淤之势,三挑皂河,避开冬春水浅的骆马湖航线,漕船无纤挽之难,运道免阻塞之患;四开中河一百八十里,漕船行经黄河的航程缩短十分之九,既安全又迅速。使黄流安谰入海,漕运畅通无阻。
此后“河以治安者五十年”,黄河中下游地区基本免除了严重的水患;淮扬七州县水退田出,流民纷纷重返家园,赈灾之区变成国家赋役之源;漕粮运输无误,“中河商贾舟揖不绝”,南北物资交流日多。从而促进了农业、商业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对准噶尔部长期战
争的物资供应,发展了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以后开始形成的安定、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康熙皇帝得知两河大治的消息,非常高兴。他第一次南进(1684年),视察了治河工程,召见靳辅,赐诗嘉奖;后来又授予陈潢佥事道衔。第六次南巡后他还说:“朕每蒞河干,遍加咨访,沿淮一带军民,感颂靳辅治河者,众口如一,久而不衰。”可见靳、陈治河确有显著实效。
可是,最后一批工程的堤坝上还没有长出新草,灾祸就降在这一对朋友的头上了。尽管他们治河效果显著,尽管他们十年如一日,栉风沐雨,晏安晨兴,竭忠尽智,亲临险工,深得下属和匠役的爱戴;尽管学士席桂在看过河工之后也说:“曾见靳辅颜色憔悴,河道颇好”,然而攻讦靳、陈治河的却大有人在。
早在治河第一阶段后期,候补布政使崔维雅借进里《河防刍议》、《两河冶略》二书之机,就企图全盘推倒大修工程,吏部也妄加附合。靠了靳、陈的才辩和治河的成绩,才算平息了这场风波。康熙帝第一次南进时,偶尔谈到开下河(即浚挖黄河入海口)的想法,此话传出,礼部尚书汤斌、安徽按察使于成龙闻风希旨逢迎,正式提出开下河的主张。靳辅、陈潢坚持科学态度,立即进行勘测。结论是:海口河床不高,如再深挖,则海水倒灌;为防止河水泛流,可筑海口河堤。并将此意见上奏。康熙帝主持御前会议讨论此事,靳辅据理力争,从此种下祸根。后来,淮扬水退田出,靳辅又提出要清丈田亩,禁私人多占官田,以官田召民屯垦,以其收入作为治河经费。康熙帝批准了这个建议,百姓得田无不欢悦,豪绅势家却因不能随意占地面心怀忌恨。于是,豪绅势家的代言人便在河防大功告成的时候,交章弹劾靳辅、陈潢,诬蔑陈潢是“冒滥名器”的“小人”,甚至要求处死靳辅。安徽按察使于成龙,竟然暗嘱漕运总督慕天颜不让漕船进入中河,放出河道弊坏的谣言以中伤靳、陈。康熙帝虽然允许靳辅廷辩,但仍以“屯田、下河二事,亦难逃罪”为由,将靳辅革职,对陈潢则处以夺衔监禁。陈被捕进京,尚未入狱,就忧愤而死,年仅五十一岁。
陈潢为报靳辅知遇之恩,酬平生之志,竭诚襄佐靳辅;靳辅极为敬重陈潢的胆识才智,言听汁从,倚为心腹。两人的友情十分深厚。所以,陈潢之死使靳辅痛心疾首,哀思不能自己。四年后,五十九岁的靳辅再次被启用为河道总督,他立即给康熙皇帝上《义友竭忠书》,列数陈潢功绩,力自其冤,要求恢复老友的官衔。下部议,却以陈潢己死为理由,不予复官。而他自己也在这年冬天逝世于宿迁任所。
靳辅、陈潢虽然死了,人民却到处传颂他们的业绩,称陈潢为再生“河伯”,为靳辅立祠祀念。继任河督的于成龙、张鹏翮等,治河也一遵靳、陈之法。以致康熙帝责问于成龙:“尔尝短靳辅,谓减水坝不宜开,今果何如?”于只好说:“臣彼时妄言,今亦视辅而行。”连反对派也不得不服输,可见真理是不可战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