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中的戏曲人|王亲民:技艺承三代,琴韵显匠心
它是秦腔音乐的灵魂
它是秦腔乐队的主奏
它的音色高亢、明亮
时而委婉缠绵
时而慷慨激越
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它就是板胡
非遗人王亲民
2017年成为
秦腔板胡手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王家是制作板胡的世家
从祖父王芝春、父亲王彦芳、再到王亲民
制作板胡的技艺在王家传了三代
祖父王芝春在“西京”
开办唯一一家乐器商行
取名“西京全儀合”
当时王家制作出售的板胡
一把就能值一块金砖
1936年于右任为商行改名
还亲自为新店名题匾“永盛斋乐器行”
据说梅兰芳还曾拜访过王彦芳
并为他送了戏票
1956年公私联营
王彦芳和几个乐器匠在东大街
合办“西安民族乐器合作社”
当时易俗社、戏曲研究院等
都是他家的“铁粉”
王亲民说板胡制作需要心、手、眼相合
而选材用料是第一道关
琴筒中的椰壳是板胡发音的“喉咙”
每一个不同厚度的椰壳发出的声音都不同
几年前,王亲民专程远赴海南
每天的任务就是挑椰子
看形状看大小
一挑就是28天
过手的20万个椰子中
仅挑出800个满意的
经加工,精品仅有46个
除了琴筒,板胡还需要
琴颈、装配、修饰美化等
每一部分都很复杂
一把好的板胡
会有独特的生命力
所以必须坚持使用真材实料
王亲民说做琴杆用酸枝和小叶紫檀最好
这些木材需要经过
自然干燥、变形、放置多年
王亲民家中有不少祖辈留下的老料
这些料都是从爷爷那个年代
上好家具上拆下的
可以说是“爷爷选料孙子用”
王亲民笑着说
如果这些老家具能完整保留下来
现在能值上亿
妥妥的富三代
但是他不遗憾
他家训留有“勤慎谦清”4字
提醒后人要
勤快、谨慎、谦虚、清白
1912年易俗社在“西京全儀合”
订制了一把板胡
王亲民的爷爷王芝春
和易俗社李桐轩、孙仁玉约定
除了这把板胡之外
还会再做一把
一百年后如果易俗社还在
就让后人把这把板胡捐给易俗社
去年
在易俗社秦腔博物馆开馆之际
王亲民带着爷爷当时做的
这把价值连城的板胡
捐给了百年易俗社
与剧社的百年之约
也成为一段佳话
做一把纯手工的板胡
王亲民需要每天工作13个小时
连续工作一个星期
每一块木头都需要人工去雕琢
他做的板胡根据材料价格
从千元到万元不等
虽然手艺精湛
但王亲民还是遇到了行业尴尬
机器生产板胡效率高、价格低
大多数练琴的票友
更青睐这种“物美价廉”的板胡
王亲民纯手工制作的板胡
“少人问津”
但王亲民认为
要守得住初心、匠心、良心
视频:向北
编辑:暖暖
审核:杨瑶
终审:李承哲
非遗中的戏曲人|王亲民:技艺承三代,琴韵显匠心